绿色新闻网
  您现在的位置>> 新闻首页>> 绿色要闻

我校第二批国家林业草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评估结果表现优异

日前,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公布了第二批国家林业草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评估结果,以我校为依托单位和参与单位的6个国家林业草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评估结果为4个优秀、2个合格。


14858.jpg


国家林业草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是面向林业草原高质量发展重大战略需求,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促进产业转型升级为目标,以开展关键共性技术研发、科技成果工程化验证、成果转移转化及应用示范为任务,依托具有较强研发能力的科研院所、高校和企业等单位建设的研发平台。此次,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对第二批48个工程中心进行了评估,评估结果为10个优秀,31个合格、5个较差、2个予以黄牌警告。


长期以来,我校高度重视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加强组织领导,采取有力措施,切实提高建设水平。下一步,我校将以本次评估为契机,进一步针对林草行业发展重大战略需求,持续加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科技创新和转化能力,有力支撑林草事业高质量发展和现代化建设。


附:各中心简介


1.国家林业草原油松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国家林业草原油松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于2016年由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批准设立。依托我校森林培育、林木遗传育种、生态等优势学科,协同山西省林业科学研究院、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沈阳农业大学、河北农业大学等单位,针对油松的多目标良种创制、优质种苗工厂化标准生产、困难立地森林营造、生态公益林提质增效、多功能森林高效抚育、高值化综合加工利用等6个核心研发方向进行关键技术研发和攻关。


2.国家林业草原风景园林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国家林业草原风景园林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于2019年由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批准设立。依托风景园林学、林学、生态学、林业工程学等学科,实施多学科专业的相互渗透、综合交叉,针对城乡生态环境营造和风景园林建设中存在的关键问题,充分发挥高校的资源优势,探索高效协同创新机制,建设具有本土地域特色和国际先进水平的国家林业草原风景园林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已成为中国风景园林和城乡生态环境建设的技术创新平台、成果示范基地和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基地,为改善城乡人居生态环境、建设生态文明提供理论依据、技术支撑、应用孵化和人才保障。


3.国家林业草原木本香料(华东)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国家林业草原木本香料(华东)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于2019年5月获批组建,依托单位为江西农业大学和北京林业大学,共建单位有上海交通大学、上海香料研究所等。工程中心主要针对华东地区的木本香料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聚焦于木本香料资源种质资源的挖掘、保存与优良资源筛选与培育、机械化采收和提取分离、精油精深加工、综合开发与全质化利用开展共性关键技术研发。设立木本香料优良品种选育与定向培育技术研发与推广、木本香料机械化采收与高效提取分离技术、木本香料产品精深加工技术、木本香料加工剩余物和伴生物综合利用技术等研发方向。


4.国家林业草原森林经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国家林业草原森林经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依托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资源信息研究所和北京林业大学协同共建,于2017年12月26日举行授牌仪式后开始运行。工程中心以推动森林经营理论和技术创新、精准提升森林质量为目标,以解决国家、区域、地方和经营单位级的森林质量精准提升工程技术问题为主要任务,在理论创新、应用研究、技术研发、成果转化(人员培训、应用案例)等多个层次上,开展系统性的森林经营工程技术研究和成果整合应用工作,为实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挥林业在“碳中和”中的作用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5.国家林业草原刺槐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国家林业草原刺槐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于2018年由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批准设立。该中心以植物科学、林学、生物学以及林木遗传育种等国家级重点学科为坚实后盾,携手中国林科院、河南省林科院、山东省林科院、河北农业大学、山东农业大学、安徽省林科院等多家知名科研院所,共同打造一个尖端的刺槐种质创新与育种技术研发试验平台。通过平台汇聚了一支在我国刺槐育种领域处于领先地位、结构合理的创新团队,建立了与刺槐良种产业紧密相关的长效产、学、研合作机制。工程中心不仅为林木良种技术成果向林业工程技术转化提供了有效渠道,更成为推动产业技术自主创新的重要源泉,为提升整个产业的创新能力提供了坚实的支撑平台。


6.国家林业草原林业智能信息处理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国家林业草原林业智能信息处理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于2019年由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批准设立。依托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和数字媒体技术,面向生态文明、绿色中国等国家重大战略和行业社会发展需求,围绕林草智能感知与处理技术、林草业生态监测大数据技术、林草科技成果推广管理、生物多样性智慧监测与保护、古树名木智慧管理、林草空间信息技术、林草虚拟现实与可视化、林草数据挖掘和知识图谱等领域,开展科学研究、成果转化与推广等工作。

作者:王月华、何金儒;审稿:张守红      |     编辑:姜玥; 审核:杨金融
Baidu
map
Baidu
map